从安龙走出个张之洞
◎核心提示
张之洞从小喝的盘江水,吃的安龙粮,在安龙土地上接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一段教育。
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,恰恰是从黔西南州安龙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。这样,从安龙通往外界的一条长长的山路,如同一条脐带,把他与黔西南这一母体连结起来。这也注定了张之洞与安龙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一生无法割舍。
从这一点看,是我们偏僻的不起眼的安龙,造就了中国的了不起的张之洞。
张之洞晚年照片
之洞爱荷花 安龙重乡情
在黔西南州,张之洞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。在他视为第二故乡的原兴义府城所在地安龙,其名字更是家喻户晓,为人津津乐道。
在招提边,当地人会指着满池绽放的荷花说:“160多年前,张之洞经常随同父亲到这里来观荷赏荷。”
游览金星山,导游员会指着半山亭向游客介绍:“这就是张之洞11岁时一气写出《半山亭记》的地方!”
参观十八先生墓时,熟悉当地历史的人们会猛然想起:为凭吊十八先生,张之洞也写下过许多精彩的文字。
可见,安龙与张之洞,已经结下不解之缘。也可以这么说,张之洞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安龙人,已经被历史牢牢地钉在黔西南安龙这块土地上。
张之洞从小喝的盘江水,吃的安龙粮,在安龙土地上接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一段教育。以后,他便沿着黔西南的山路走向外面的世界,走出一片锦绣前程——
16岁回原籍参加顺天府乡试,考取第一名举人;27岁入京会试及殿试,跻身一甲第三名进士(探花),随即被授予翰林院编修。后来历任山西巡抚、两广总督、湖广总督,晚年擢升体仁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、兼管学部大臣。在清末的政治舞台上,他位高权重,声名显赫,与曾国蕃、左宗棠、李鸿章一起同为晚清四大名臣。
在专家们的眼里,他是近代中国的实业巨头,清末洋务派领袖,近代中国教育家。
国内外的许多伟人和名人,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。
孙中山先生说过:“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。”
毛泽东这样评价他:“提起中国民族工业……重工业,不能忘记张之洞。”
美国著名学者威廉·艾尔斯说:“在张之洞的一生中,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对此,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。”
我们感到欣慰的是,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,恰恰是从黔西南州安龙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。这样,从安龙通往外界的一条长长的山路,如同一条脐带,把他与黔西南这一母体连结起来。这也注定了张之洞与安龙这块土地及这里的人民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一生无法割舍。
尤其需要强调的是,张之洞随父在安龙生活和苦读的十余年(1841年到1852年),正是“盘江八属”地区相对稳定、平和的时期。也可以这样说,他的少年时代,是在春风丽日、荷花飘香的环境中度过的。他聪慧好学,在安龙的土地上吮吸着知识的乳汁,畅闻着弥漫的荷香,感受着淳厚的乡情,体察着民间的疾苦,预测着渐来的山雨……正是身边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的早期教育,形成了他不断扩大的文化视野,造就了他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远大抱负,影响了他未来的许多政治主张。从这一点看,是我们偏僻的不起眼的安龙,造就了中国的了不起的张之洞!
半山亭边的张之洞父子雕塑
一代名知府 政绩即教育
1837年(道光十七年)9月2日,张之洞在贵阳六洞桥边呱呱坠地。
1841年(道光二十一年),张锳调任兴义知府。3岁多的张之洞拉着父亲张锳的衣襟,爬山涉水来到兴义府城安龙。
张锳是直隶南皮人。1826年(道光六年)入黔,历任清平、安化、贵筑、威宁等地知县,后升任黎平府知府。他出身寒微,经历坎坷,颇知民间疾苦和政治流弊。在上述各地任职期间,廉洁刚正,治盗安民,积谷赈灾,办学育才,按《贵州通志》上的说法,为人“刚介鲠直,不阿上司,”可以说在清代的贵州,是堪比胡林翼的“一代名知府。”
人们常说: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个老师。张锳是士子出身,出任兴义知府后,特别讲究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”来到安龙十三年,尽心尽力地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、实事。有这样一位知府作父亲,其有口皆碑的政绩,对少年张之洞来说,自然是最好的、最直观的教育。
那么,张之洞从父亲身上,看到和学到了什么呢?
一是上任头一年,重修兴义府试院。张锳见旧试院远在城外,破烂不堪,加上生童往来辛苦,便与府属各州县商议,就近择地另建新试院。他自捐白银1000两,各地集资30800两,组织工匠加快建设,第二年底便建成。新试院规模宏大,布局精巧,共有房舍209间,仅魁星阁后面两侧的号舍,就可坐千余人。不少外地官吏参观后,赞不绝口,称其“甲于天下。”
二是高度关心教育,注重培养人才。新试院建成后,张锳又筹银1500两,扩建珠泉书院。还拨出一部分公田出租,用租金解决学生的灯火费、试卷费和教师聘用费,深受当地百姓称赞。
张锳为读书人“添灯油劝学”的故事,也很让人感动。相传在道光年间的安龙城,每天夜里到了交更的时候,就有两个差役从知府衙门中走出来,前面的一个提着灯笼,后面的一个挑着桐油篓,沿着大街小巷游走,只要见到哪户人家亮着灯光,并有读书声,两人便会停下来,高唱一声:“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!”等读书人开门后,后面的一个差役便放下油篓,取出油筒,再从油篓中舀出清亮的桐油,倒进这个读书人的灯盏里,并补上一句:“府台大人祝相公读书用功,获取功名。”随即又向另一户亮着灯光、有读书声的人家走去。就这样,每晚给安龙城里的读书人添灯油,张锳前后坚持了13年,不管天晴下雨,夜夜如此。当地百姓都知道,这是知府张锳对读书人的厚爱、关照,于是更加发奋学习。这以后,安龙不断有人参加府试、乡试和会试,其中景其浚,在1852年(咸丰二年)还考中进士,先后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,陕甘、河南、安徽三地学政,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
三是修筑安龙城至南盘江边坡脚的驿路。张锳见这条通往广西的石路,险狭崎岖,人马难行,于是倡议捐银2000余两,雇工进行扩修。两年后,道路建好,可直通广州。
四是捐俸银1000余两,增建义仓一座,解决仓储不够的难题,四年间储备稻谷达2万多石。
五是见招堤年久失修,张锳带领民众,将大堤加高五尺。同时又扩建荷池,种植荷花,还筹资在金星山上新建一座半山亭。其实,早在张锳任兴义知府的144年前,招堤就已存在,但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水利设施,张锳带人大面积种植荷花后,这里才真正形成一个风景区。“招堤十里荷花”胜景的打造,张锳功不可没!
六是改建“十八先生祠。”十八先生的高风亮节,常为张锳所仰慕。为此,他决定改建“十八先生祠”,建成后,有祠门、敬业堂、流芳亭、怀清亭、享堂、正祠、多节亭、净香池等,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。
七是呕心沥血十三年,主持纂修《兴义府志》。张锳是一个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极强的官员,出于对兴义府属各州县的热爱,他立志要为当地人留下一部拿得出手的志书。为节省经费,他不搞捐资,先发动各州县士子名人广征资料,查阅藏书上万卷,采访父老数百人。后又聘请江苏学者朱逢甲、湖南著名修志家邹汉勋前来协修,终将74卷、100余万字的《兴义府志》完成。不料后来无经费了,张锳只好又捐出俸银2000余两付印成册。他在该志序中写道:“甚矣其难也,锳之心力瘁于此书矣!”可以告慰他的是,几十年后,大学者梁启超先生将值得称道的清代方志列举了104部,其中就包括《兴义府志》。如此看来,《兴义府志》也称得上是一部全国名志了。
“家父作楷模,儿辈尽效之。”张锳的以上政绩,件件众口称道,是一种无声的教育,影响着张之洞幼小的心灵,使他从小便知道:只有像父亲那样为百姓多办好事、实事,自己今后才能无愧地走向外面的世界,去干出一番大事业!
- 安龙龙桠公路11公里路段损坏严重 2012-03-13 07:57:40
- 联合国儿基会将在安龙贞丰改水改厕 2012-03-12 10:25:44
- 安龙“两引六建”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金银花16万亩 2012-03-10 09:01:20
- 男子从江西来安龙会网友 花光钱后想回家抢劫被抓获 2012-03-09 09:36:22
- 安龙加快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2012-03-05 16:59:17
- 安龙县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 2012-03-04 17:00:47
- 安龙县残疾人梁大波“立体种养”串起“致富链” 2012-03-01 08:44:38
- 安龙政务中心实招优化服务 2012-03-01 08:33:43
- 安龙德卧镇白水河村千万余株金银花苗滞销(图) 2012-02-28 10:20:06
- 陈鸣明: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012-02-28 08:52:29
频道推荐
共有0条评论